第一章
异界风流录 by 书吧精品
2018-8-11 06:01
正文 【001】 句容茅山
茅山因山势曲折,形似“已”字,故名句曲山,又名金陵地肺山,道家称“句曲之金陵,是养真之福境,成神之灵墟”。西汉年间,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、茅固、茅衷来句曲山修道行善,益泽世人。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,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,简称茅山。
茅山,坐落于现今江苏省东南南的句容市境内,风景秀丽,幽静宜人,蜿蜒起伏,有道教圣地“十大洞天”中的“第八洞天”之称,又是“三十六小洞天”的“第三十二洞开天”,更被誉为是“天下七十二福地”中的“第一福地”。这种种称号不仅为她披上了层层神秘的光环,也为她引来了许多奇人异士。因为有道教一宗发源于此,所以以此为修炼本处,后发扬出去的道教宗派称之为“茅山宗”,人们便把其弟子呼之为“茅山道士”。
茅山道士茅山宗源流:上清派祖师杨羲等和东晋炼丹家葛洪,都先后在此修炼过。南齐永明十年,做了十四年朝廷闲官“奉朝请”的陶弘景,突然提出辞呈,齐武帝准允后,他就到茅山做了隐士。在金坛华阳洞内住了下来,并给自己取了个道号“华阳隐居先生”。
茅山宗前身为道家的上清派,陶弘景继承了杨羲、许谧所传的上清经,悉心编纂了专门记述着上清派早期的教义、方术,以及历史的《真诰》及《登真隐诀》《真灵位业图》等的两百余卷道经,在此弘扬上清经法。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,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,后人因以茅山为祖庭,才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以后的"茅山宗",亦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。
自陶弘景以后,茅山宗人才辈出,其影响也日渐扩大。唐宋时期的茅山宗发展到了高峰,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、潘师正、司马承祯、李含光等,均极得大唐宗室的尊崇。
茅山宗主要传承了《上清大洞真经》,修持方法以思神、诵经为主。也有炼丹,宗师陶弘景本人就是一位精于炼丹的高手,梁武帝就曾经服食过他的丹药。宋朝至明朝时期茅山宗与各派所融合,不复存在。
时至今日,偶尔出现的所谓茅山法门多见于附道外道的民间巫术。茅山道士多是以捉鬼降妖而名闻于世的,殊不知茅山宗的教义精华却跟这些毫无瓜葛。之所以会这样的名声,一则是后世弟子为了骗吃骗喝,过分愚弄乡民所至,二则是那些无知信徒们夸大其词,以讹传讹造成的结果。
鬼神之说在世间由来已久,近代更有诸多例证表明其并非无稽之谈。道家的方术有法、术两种,其中道术中的符、咒、灵图、降妖、摄魂等,指的就是降妖捉鬼、渡世救人的一些方法。但其最终却是要借此达到修行的目的,而绝非是以降妖捉鬼为已任。
由于清帝宠信佛教密宗,道家的传承在此时期受到了执政者的极力排斥。尤其自清以后,近代科学的兴起,更是让道家的发展走上了绝境。道门子弟也大都由此沉沦,以至真正的道士越来越少,反而那些假道士、真神棍们却越发的猖獗起来。导致门人不思进取,整天里只知装神弄鬼的骗人钱财,直把个好端端的茅山宗弄的面目全非、乌烟瘴气。
现今的茅山是门庭冷落,子弟稀少,但却车马繁,香火鼎盛。原因是闻名于世的茅山宗已经成为了国家aaaa级旅游区。钟灵毓秀,紫气万千的茅山已经被设成了九霄万福宫、元符万宁宫、华阳洞、仙洞、喜客泉、新四军记念馆、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、二茅峰等景点。更是有总高33米,已入选大世界吉尼斯纪录,称之为“华夏第一神像”的露天老子铜像坐落于此。
九霄万福宫、元符万宁宫、乾元观被合成为茅山道教场的二宫一观。九霄万福宫,因其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顶,故简称顶宫。此宫依山而建,现有殿宇四进。第一进为灵官殿。第二进为藏经楼,东有宝藏库,西有坎离宫。第三进为该宫的主体建筑太元宝殿。此殿前东侧为迎旭道院,前西侧是仪鹄道院。第四进的主要建筑为升表台和二圣殿。升表台又名飞升台,相传茅盈当年就是在这里驾鹤飞升的。后为茅山道士拜符升表之所。二圣殿供奉着三茅真君的父母。二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新建仿古楼阁,东为道舍和客厅,西名怡云楼,楼上陈列室里陈列有珍贵的茅山"镇山四宝"。这四宝分别是玉印、玉圭、玉符、哈砚,均为宋代珍品。
今天的九霄万福宫跟平常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相比,可谓是大相径庭。只见太元宝殿内宽阔明朗,宫灯高悬,钟鼓磬鼎周全,幢幡惟幕掩映,香烟缭绕,蜡火通明,正中神台之上三茅真君紫缎披肩,大茅君茅盈居中,怀抱如意,正襟危坐,中茅君茅固、三茅君茅衷手执玉圭,拱手两侧;四值功曹分列台前左右,在宫灯与蜡火的照耀下,映衬于各色幢幡帷幕之间的三茅真君贴金塑像,金光闪烁,瑞气耀人,显得格外肃穆安祥而慈悲;殿之两侧的神台上,马、温、赵、岳四大元帅,手执法器,威立镇守。
三茅真君神台背面塑设立体道教仙岛。岛上32尊道教神仙个个形态不同,尊尊神情各异,是道教多神信仰思想的体现。殿后东供土地神刘甫塑像;西奉财神赵公明金身塑像;左右两侧殿壁之间分别镶嵌45个石刻茅山各方神仙与历代得道仙真者的牌位。内前侧左架一面大鼓,右悬一座巨钟,晨撞西钟,暮击东鼓。
正文 【002】 青年道士
大殿下站着一个穿着道袍,道褂,道裤,十方鞋,云袜,混元巾的弱冠之龄的青年,青年有着俊美飘逸的外形,儒雅沉静的神态,浑然天成的气质,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。混元巾下剑削的长眉,眸子如同星那样亮烁,黑漆漆如点墨般,深邃如海般见不到底。玉立般的鼻梁高耸巧秀,如玉石雕刻般,刚直中不乏秀挺。鼻子下的嘴唇有着弓一般的弧度,如同含珠。当真如玉树临风,风度翩翩,更有一副君临天下的霸气,灿若星辰的双眼发出如鹰一般的犀利,当中却又夹杂着几分顽皮戏谑之色。
青年就是今天主角,茅山道教场的宫主玉机子的最心爱最年幼的嫡传弟子璇真。璇真是宫主玉机子资质最好、最具有悟性和聪慧的嫡传弟子。自小就生活在茅山的璇真,攻文习法,文才横溢,法艺超群,尽得宫主玉机子真传,而且还把藏经楼中的经文法咒习得如火纯清,青出于蓝更胜于蓝。
其实不然,学有所成的璇真之所以还一直呆在藏经楼,目的却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,因为他是为了躲在这研究道家性命双修之术。已经十九岁的他早就翻遍了藏经楼中的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黄庭经》、《素女方》、《抱朴子》、《玉女捐益篇》、《玉房指要》、《洞玄子三十六式》等经典古代名家之作。青春期青年随着身体发育的变化很自然地想了解有关性,璇真也不能例外,于是人小鬼大的他便开始独自摸索起道家性命双修之术。